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传统的时辰是按十二生肖来算的,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
在中国的历法上有十二只年份,每一个生肖对应一个地支,也就是说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就会有一个相应的属相对照(即我们常说的生肖)出现,比如子鼠、丑牛、寅虎等等。而每个时辰对应的生肖,就是从子开始,到亥结束了(这个是根据中国古代天干地支来确定的)。
所以古人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按照古时的计算方法,将每天都按一定的顺序排完之后,就用这十二种动物表示:子鼠、丑牛、寅虎等,以此类推。
但是现在人们却不知道,为什么十二生肖的排列方式与我们的传统时令时钟是完全一样的呢?
其实这其中有一点非常有趣,那就是古时候,我们经常听到老祖宗们会讲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或者是说如果不小心触及到了雷锋山那岂不是要吃大亏吗。
因为在我国古代还有一套十分古老的纪岁体系,他们认为每一年的农历新年都需要用上一个月的干支作为纪年的依据;而对于那些正处于农业社会的朋友来说,他们的春节也需要用上一个月的日子,因为这样才会给人们留下一些好的印象;而关于其他的民俗活动也同样如此,他们认为每年的初一和十五都是农耕节,因此在这期间,人们都要进行祭祀活动。 我们知道,每年的正月初一和十五都是农耕节。这两个节日都跟农耕有关。在古时候,如果没有祭祀活动的话,这一年就只有一个“过年的”节日,那就是大年初一、小初二、大三十日、三十四日等传统民俗。
所以,对于传统的习俗活动来说,正月二十四节气是第一个月中的第一天,也就是所谓的上元节,也是新一年开始的时候。而在民间,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和重阳节之分,而正月十一和十二则称为“半月圆”,因此在古代,人们认为正月十四这一天就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正月十六又叫做“灯节”。
由于正月里有众多的禁忌事项,比如说在这一天不能动针线活或者不扫地,也不能够洗衣服;同时还不能吃油炸食物,否则就会引起火灾。还有就是,在家里摆放一些红色花瓶或鲜艳的水果。这些植物一般都会放在院子中间,然后再用红绳系着,这样可以起到镇宅的作用;当然了,除了上述提到的大自然风光之外,也有许多的风土人情。
但是对于其他的民俗活动来说,春节期间的各种忌讳也很多,比如说要早起喝点酒,不要吃太过辛辣的食品,还要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不过不管是哪一种仪式,只要是在腊月二十五,到了正月十三还是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便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为来年平平安安,健康长寿!